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11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想办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识写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没有慌→搬石砸缸→缸破人出
遇事不慌→积极动脑→决问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填空、看拼音写汉字、组词、练习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司马光
2.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司马光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文学家,大史学家。本课介绍的是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本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侯的什么事?
三.看图答问,出示生字新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出示:有座、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4.那个小孩掉进缸里,其他的孩子和司马光各有什么表现?(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哭、喊、使劲、救)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板书,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a.指名读,读后讨论:哪些字音容易读错。
b.去拼音读。
c.开火车读卡片上的生字。
(2)检查字形。
a.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
b.指名说说哪些字可以用熟部件的方法记忆。
c.师生共同分析候、都的字形。
(3)要求学生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读,想想词义。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练读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今晚,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小学阅读教学设计方略》,作者是山东省济南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江洪春先生,他是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江老师这本书是他30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由山东教育出版社XX年8月最新出版,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很有指导作用。江老师说,当广大教师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之后,就会感到一种新的困惑,即用什么的教学手法、手段去落实,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缺少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所以说,没有技术上的支持,会直接影响教学新理念的落实与体现,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江老师认为,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主要因为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我对此是非常认同的。
一是教师对教材钻研不够重视。
“认真钻研教材,方法就在其中”这已经是一句老话了。但是现在很多教师没有通读全套教材,教研员也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校长抓得也没有到位,进修学校的培训也是这样。当然,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如果自己不想钻研,内需不足,外因再强硬效果也是不好的。苏霍姆林斯基讲的“用一生时间备课”指得就是钻研教材。我自己对全套教材的研读也不够,现在正在弥补,我对自己提出要求,至少三到六年级的教材要做到基本熟悉,努力把握教材的体系。
二是语文味不足。
语文味就是“既得言又得意”,就是“文道结合”,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现在的课堂教学,大都数公开课得意太多,弄得学生泪水涟涟的,学生上课像在听一个动人的报告似的,真所谓“听听激动,想想感动,下课之后一无所获”。
三是阅读基本功训练有所削弱。
前几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这是工具性太强,新课程之后矫枉过正变成“情感课、人文课”,《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找不到“训练”这个词语,这就是人文性太强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许真的不容易,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这是肯定的。按照我的观点,语文课还是工具性占60%要好,毕竟语文课的任务不但要掌握“内容”,还要掌握“形式”。这个“形式”还是需要训练的。
四是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样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新课程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就误以为“一些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削弱了,课堂上只讲学生自己能发现的,学生不能发现的东西,即使是教学重点,教师也有意回避了。这是非常有害的。我详细分析过国内很多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
我的结论是这些特级教师都是很“强势”的,整个课堂教学基本上沿着教师的“预案”走,即使出现一些“火花”,教师也会灵活“处理”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课堂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不是学生自学。“教学”的特点一定要把握清楚,教师的主导不能缺位。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说教学内容
听话说话——吹泡泡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先听后说、听说相结合的课文。听话说话课,旨在学生的听说训练,为以后的写话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它的上课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年级的学生虽刚入学不久,但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句子和字词的积累以及儿歌的背诵为小朋友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知识上的准备。同时,吹泡泡游戏本身的简单易学、生动有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下面,我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用“谁在那里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话。
2、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初步理解讲话内容,会听会说,要求听要听清楚、说要说完整。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4、在玩玩说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处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仔细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把图片上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会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出泡泡怎么样。
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分成了五个六人小组,并设组长一名。这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秧田式教法,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变要 ……此处隐藏5560个字……敢作敢为
兴修水利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
【设计意图】
以事件为线索,抓住课文中故事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过程,起到掌握事情来龙去脉和详细经过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读准“跳跃欢吠、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等一些词语的读音;通过了解“沁人心脾、根深叶茂、馋涎欲滴”这些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动线索,并在熟读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此为线索简要复述课文讲述的一件事。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去果园摘过水果吗?都摘果哪些水果?有什么收获呢?
2.美国作家盖尔.布兰克也去果园摘过桃子,想知道他特别的经历和感受吗?咱们一起来学习《信任》这篇课文吧。
3.板书课题,齐读。
4.揭题:“信任”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谁信任谁?
那么双方是怎样信任的?信任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相信通过学习,你会找到答案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婆家 树荫 跳跃 欢吠 沁人心脾 根深叶茂 馋涎欲滴
小心翼翼 蹦蹦跳跳 掏钱包 沉甸甸
6.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
先自己找,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课件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写了七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们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吗?作者夫妇找到果园,采摘到了桃子吗?
(2)木桌上的留言
课件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纸条上哪些词最能表现主人对客人的信任?“尽管”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b.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c.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热情,有礼貌,信任客人,友好……)
d.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这段留言的时候,心情怎样?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学们,你们想不想钻进桃林,亲自体验一下自采桃子的乐趣?
(放有关桃林的图片)看到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现在默读第五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渗入。本课指桃子芳香的气味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馋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你感受到了吗?)
c.课文为什么要写果实的长势呢?我们从中又可以体会到什么?
d.师:正因为彼此的信任,我们才能感受到亲手摘桃的愉悦。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从哪里还能感受到桃园主人对我们的信任呢?
(4)无人看管的钱箱
“我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大花猫。”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师:瞧,主人不担心人们摘了桃子不付钱,不担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给钱,也不担心有人会把无人看管的钱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让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悦。
3.文章中多次提到狗和猫,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到了什么?
A、从狗对客人的行为,我们联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把大黄狗训练的如此盛情,为我们领路。大花猫也旁若无人的躺在钱箱旁。)
师:果园的主人虽然没有出现,但处处与人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课文通过对狗和猫动作、神态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质。
四、整体回顾,感情升华。
1.
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学生接读
2.
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这份留恋与不舍呢?
4.课件出示:
公路边的告示把人们引向了……,让人们采摘到……;还把人们引向……的境界,让人们感受到……。
五、拓展延伸
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像绵绵的细雨洒落我们的心底,滋润我们的心田。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六、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会怎样告诉家人由信任带来的有趣的摘桃经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信任
桃子 —— 自 采 —— 三里路
迎客领路 亲手摘桃 如数付款 愉悦返程
《信任》一课自评
《信任》一课上完后,我感觉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问学生: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章的中心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中心句“在那儿,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人信任的喜悦。”再从中心句切入,让学生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画出有关的语句,写简单的批注。其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最后让学生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悦。其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应该是一个重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红色的箭头等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从“沉甸甸”“小心翼翼”等词中去体会“我们”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也收获了主人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在珍视亲手采摘的果实的同时,更珍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还在自己付款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过三次整体阅读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我还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文档为doc格式